粤乐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形成于清朝光绪年间,兴盛于民国时期。内容广泛,包括粤剧、潮州音乐、小曲和地方民歌等。粤乐是一种具有鲜明地方风味和独特风格的音乐流派。产于广东珠三角地区。
到了近代,无论是戏曲伴奏、街头表演,还是婚丧嫁娶,粤语小曲都流行了一段时间。粤曲的声音清脆、明亮、华丽;旋律风格丰富多彩,活泼;音乐结构多为短小的单曲,很少有大型套曲。
1.《西洋双陆棋》
陆文成。 1938年沉韵生的《古琴谱》首次出版。作者是一位为广东音乐的形成和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的音乐家。善演奏高胡,擅长作曲。 《西洋双陆棋》是他的代表作,流传甚广。在创作中,他大胆采用新的表现手法,根据乐谱的情绪,开门见山,迸发出一种雄浑的情调。在音乐上,他经常使用乐曲的重复,渐升渐降,旋律线的起伏有条不紊。作品,也别具一格,妙趣横生。歌名应该与音乐结构的兴衰有关。
2.《彩云追月》
1935年任光任上海百代唱片公司节目部主任时,与聂耳为百代乐团创作了一批乐曲。 《彩云追月》就是其中之一,创作于1935年。乐曲充满民族韵味的五声音阶旋律,自由的上五度,长??笛和二胡轮番上阵,对浩瀚夜空的惊心动魄描绘,拨弦轻快的节奏弦乐器,以及弹拨弦和弹拨贝司的空心音调。
3.《雨打车前草》
乐谱初见于1917年前后 邱和愁的《仙歌必读》是广东早期优秀乐曲之一。音乐一开始,明快流畅的旋律表达了人们的喜悦;分句短句,节奏令人沮丧,能听到雨滴打在车前草上的声音,再看到车前草的舞姿,充满了南国的韵味。该唱片由著名粤乐大师陆文成首创。演奏风格粗犷质朴,展现早期粤乐清新风范。解放初期,演奏者在乐队中加入了笛子、触铃等乐器,演奏时充满了热情和活力。 60年代初期,方寒对作曲进行了多声部配器改编,使音乐更加优美动听。结尾他以呐喊引领慢节奏,给人一种清新悦耳的感觉,非常有趣。
4.“仇恨的双重声音”
早期传统粤曲。粤语音乐具有浓郁的语言特色。音乐取材于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封建婚姻的反感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音乐开头,似是诉苦,又似是缠绵。透过羽毛的深色,再加上极慢的弹奏速度,以及各种指滑的运用,音乐低沉而忧伤,埋怨与伤感犹在。可见的。在旋律的发展过程中,某些具有特征的音调经常被重复或逐渐使用。这种在旋律发展上的重复与人们内心情感语言的复述是一致的,所以音乐非常动人。中段旋律变化,音色与旋律色彩的鲜明对比,表达出更深沉的情感,带有无尽的仇恨和惆怅。最后的流水板反复播放,速度逐渐加快,将音乐推向高潮。节奏清晰有力,旋律轻快,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5.《杨翠溪》
音乐流畅悠扬,表现出广东音乐旋律的清新、优美、明快。
六、《寒鸦戏水》
《饿马摇铃》原是一首以琵琶为主要乐器的乐曲。广东琵琶演奏家、作曲家何流堂于1920年前后流传开来。乐曲旋律明快,节奏不稳,停顿音型刻画出饿马鸣铃的形象。曲调采用宫廷七调,在旋律进行中突出使用Si和fa两个音调,颇具特色。
7.《串口链接》
广东著名音乐大师严老烈根据传统小曲《寡妇怨》改编而成。原曲用唢呐演奏,也可以用歌词演唱。这是一首寡妇抒发内心悲痛的歌曲。作者改编利用了扬琴适合奏花图旋律的特点,对旋律进行修饰,一扫悲伤,使旋律清朗欢快,以流畅明快的旋律表达人们愉快的心情。
8.《走马》
这是一首优秀的早期粤语乐曲。据说是陆文成根据唢呐《大开门》改编的,目前还没有定论。 《走马》又名《走马英雄》,节奏明快,旋律欢快,表达了人们激动、昂扬的情绪。音乐结构短小精悍。固定的结尾乐句贯穿全曲。乐曲的节奏具有切分音的效果,使乐曲的音调浑厚、明快、丰富,欢乐洋溢在乐曲之外。
9.《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又名醉太平,是广东著名音乐家陆文成的代表作。 1930年开始流行,乐谱收录于1934年出版的《仙歌中西乐谱》第四卷。据卢说,他游历杭州,接触风景,吸收浙江民间音乐资料创作而成。因此,这首歌既有粤乐的风格,又有江南音乐的韵味。旋律流畅优美,抒发了作者对美丽湖光山色的感受。 “波光粼粼,江心秋月白”,卢文成的《平湖秋月》用淡雅的色彩艺术地再现了这样一幅柔和明静的画面。音乐以三段曲引子,将主题渲染得淋漓尽致。主题旋律优美动人,清新悦耳。在音乐中,仿佛展开了一条充满南国神韵的山水长轴,引人流连。
十。
粤语音乐,创作于 1930 年代初期。音乐模仿抒情的旋律和轻快跳动的莺歌,描绘出杨柳随风摇曳,鸟儿在枝头鸣唱的自然风光。听完后,可以在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宜人景致中沉思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站播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bipp.com/a/83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