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的汗哈利利市场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这是一个完全具有伊斯兰元素的古老市场。许多古老的伊斯兰文化建筑和市集元素保存完好。埃及汗哈利里市场游记分享给大家。
上周末终于去了传说中的汗哈利里市场,这个有名的市场,在我的理解里,应该像西安的回民街和北京的大栅栏一样,都是专门针对游客的一个市场,可以买到当地的旅游纪念品和特殊产品。
汗哈利里大市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它最初是一个名叫哈利利的商人为了商业活动而建造的商店。从那时起,商人们就在这里出售珠宝、金、银、铜和精美的香料。
延续至今,汗哈利里大巴扎已成为开罗最大的旅游纪念品和当地特产集市。
当然,攻略上说这里的小商品大部分来自义乌。但是义乌不卖这些东西,体验一下阿拉伯风情还是不错的。
汗哈利里市场位于侯赛因清真寺旁边,市场的马路对面就是开罗著名的爱资哈尔清真寺。
我们在爱资哈尔清真寺下车。我们本来想先去参观爱资哈尔清真寺,可惜清真寺正在装修。
侯赛因清真寺,图左为汗哈利里市场
所以我只能去市场。进入Khan Khalili Market是没有安检的,只有武装警察坐在门口闲聊,在这个只要进入商场酒店之类的公共场所就需要安检的城市,真的有点不适应。
刚进入市场旁边的小广场,当我们一行人看到侯赛因清真寺时,还有些小激动,一股浓浓的阿拉伯风情扑面而来。犹豫了一会儿,我们还是想进去看看。
于是我们脱鞋走了进去,没想到门口寄存鞋子的大叔说女士要从另一扇门进去。嗯,行程就放弃了。恕我无法为您提供清真寺的图片和资料.
天气阴沉,灰色的阿拉伯建筑让人觉得这次旅行似乎有那么严肃和深沉的基调,但那你就错了,后面的市场依然充满生机和色彩。
小广场的左边有一排咖啡馆。因为有些年头了,这些咖啡馆的外观无法与我们心中优雅、资产阶级风格的咖啡馆相提并论,但也别具一格。那些门和椅子上雕刻着精美的阿拉伯图案,半圆形的窗户与墙壁上古埃及风格的图案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时空交错的美感。
红色的桌布和椅子就像女人的口红,整个咖啡馆都生机勃勃。
有意思的是下面这张图。我国国力的提高,全世界都有迹可寻。
事实完全一样。当我们进入狭窄的市场时,一路上,商户不断用中文“你好”向我们打招呼,让我们应接不暇,感觉这里很受欢迎。有商家指着一个小纪念品,用中文告诉我们“只要三块钱”,很有意思。
小巷子还是很有气势的。无论是印有沧桑痕迹的大型建筑石料,还是精致繁复的手工艺品,都给人一种历史沧桑的感觉。
沿着狭长的街道,到处都是阿拉伯风格的装饰品,如铜板和精致的吊灯。还有金银首饰、水晶制品、香水瓶、香精等。
走在这样的街道上,感觉自己的眼睛不够看。
找一家好看的店,主要卖阿拉伯风格的铜饰品,比如铜灯,盘子等,也很精致,颜色鲜艳,图案漂亮,流苏精致,让我们有种回到那个地方的感觉一千零一夜的故事。
就像国内的旅游市场一样,西安的回民街肯定有兵马俑的小模型,北京的市场肯定有长城和天坛的小模型,这里也有很多金字塔的小模型,但是这里的模型种类比较丰富,看到了很多在埃及博物馆看到的文物模型,比如比如超小型的阿努比斯,比如博物馆里的无名人物雕像,甚至是模仿法老内脏的小罐子。不知道有没有人回购。我总觉得怪怪的。
埃及几千年曲折、跌宕起伏的历史让多种文化并存,所以这里不仅有阿拉伯风格的建筑和装饰,还有各种仿古埃及文明的文物。
这里还有漂亮且图案鲜艳的面料,让人联想到《一千零一夜》中的飞毯。如果你想体验阿拉伯文化,这些喧闹又不起眼的小巷比清真寺还要生动。
嘈杂的人声,满脸灰尘的阿拉伯男人向我走来,这个地方满足了我对阿拉伯世界的想象。 《一千零一夜》里的集市应该是这样的。
一路赶路,拐进了一条小巷子,小巷子不像外面那么多人那么乱。建筑虽然陈旧,没有任何装饰,但绿色的爬山虎带来了一丝生机。
市场上有许多猫悠闲地路过,晒着太阳。这只小猫正好奇地看着我这个巨人。
各种颜色的围巾也很漂亮。
但我们只想买一样东西,那就是纸莎草纸画。纸莎草纸是用纸莎草纸制成的,或称为莎草纸。
纸莎草是一种水生植物,直立、坚硬、高大,在浅水中长得像芦苇。花呈扇形簇生,生长在茎的顶部。纸莎草原产于中国、南欧、北非和小亚细亚。
纸莎草纸是古埃及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埃及人用这种草制成的书写载体已被希腊人、腓尼基人、罗马人和阿拉伯人使用了 3000 年。衰退。直到8世纪,中国的造纸技术才传到中东,取代了纸莎草纸。
“莎草纸”并不是今天概念中的“纸”,它是由莎草纸等植物制成的书写介质。这个过程很复杂。
古埃及人很早就学会了用莎草纸造纸。经过编织和粘合,纸莎草纸可以变得非常大。在埃及出土的莎草纸中,最长的有50多米。古埃及人把自己的思想、工作、生活、宗教活动等,画在泥板、石壁、陶板上,然后用同样的方法移到莎草纸上,就成了莎草纸画。
我们在市场上看了好几家纸莎草画,最后选择了一家看起来更大,纸莎草画更精美的店。我们选了两幅纸莎草画,店家不讲价。不过感觉不错,只能自己掏钱了。不知道是真是假,据说真正的纸莎草纸画很贵,还是买个手信吧。
下图是奖杯:
据说这反映了古埃及人的星空。
古埃及婚礼场景。
店家还送了两份友情礼物:
不过还是提醒来Khalili市场的朋友们,买东西一定要讲价,甚至可以砍成两半。
买完纸莎草画,我们准备去觅食,但看市场环境,有些不敢在这里吃饭,只好去肯德基了。
找肯德基的路上经过一条胡同,应该是当地人的集市。环境一如既往的脏乱差,但一路上不断有人用中文跟我们打招呼,当地人还是很热情的。
在这条巷子里,我看到一个非常漂亮的阿拉伯女人,穿着黑色的长袍,怀里抱着一个孩子走了过来。她虽然戴着黑色的头巾,但并没有戴面纱,所以我有幸看到了她精致的脸庞,白皙的皮肤,漂亮的大眼睛,挺拔的鼻子,小小的嘴巴,既有西方人精致的五官,又有精致的气质。东方人的神韵,真是上帝精心雕琢的作品。 《一千零一夜》里的美女也不过如此,黑色面纱下的脸庞依然妩媚动人,为这条乱七八糟的小巷增添了不少色彩,增添了一丝惊喜。
建筑确实很美,但是环境就没那么理想了。
精美的雕刻,奇特的造型,让人忍不住驻足细细观赏仔细一看,真的很不错。
记得看过一篇埃及游记,里面说除非你是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否则你很难喜欢上开罗这个城市。事实也确实如此,我们好不容易走出了小巷,但街上车声、车流、行人,让人难以放松和安心。而且埃及现在的社会局势也不是很稳定,所以开罗老城虽然有着浓郁的阿拉伯风情,却也向我们诉说着一个古老文明的没落。
前方是爱资哈尔清真寺
经过这些小巷的时候,正好是下午三点左右,正是穆斯林做礼拜的时间。宗教信仰,或者一些第一次到开罗的人,听起来总是有些陌生。但对于当地人来说,却是他们生活中的精神家园,一种寄托。
此行行程匆忙,还有很多店铺和街道没仔细看。下次有机会我会补给你的。
在开罗一定要去汗哈利里市场,就像外国人来中国一定要去北京的前门大栅栏,上海的城隍庙。
在拥有17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开罗,古埃及文明的踪迹只存在于埃及博物馆;位于市中心的汗哈利里市场,至今仍是保存完好的原汁原味的阿拉伯世界。
我算得上是一个“旅游狂”,但我确实是一个“购物盲”。我去汗哈利里完全是为了一睹原汁原味的阿拉伯风情,增加生活阅历和知识积累。
汗哈利里市场位于开罗老城区,对面是古老的爱资哈尔清真寺。这是一个伊斯兰风格的古老市场,由分布在数十条小街上的数千家个体商店组成。 .
市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4世纪。建造餐厅的所有者的姓名。
这里原本是法蒂玛王朝王室的墓地。王朝的墓地被毁,这里建起了“汗”(饭店)。 1511年,古力苏丹拆除旅馆,建立仓库、客栈等,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发展,现已成为埃及乃至阿拉伯世界最著名的手工艺品市场,也成为开罗的象征古老的文化和伊斯兰色彩。埃及旅游的重要项目之一。
进入市场之前,我看到了一座高大的宣礼塔。
开罗著名的爱资哈尔清真寺和侯赛因清真寺就在可汗哈利利市场旁边,给市场带来了浓郁的伊斯兰氛围。
在爱资哈尔清真寺入口附近的市场里,有一排很有特色的咖啡馆。
其中一家飞沙威咖啡馆,因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纳吉布·马哈福兹生前经常光顾,让这条老街成为许多埃及人的骄傲。开罗有人说,“Fishawi The Via Café 比金字塔更能代表开罗”。
市场狭窄的街道上,小店林立,主要出售金银首饰、铜板、石雕、皮具等埃及传统手工艺品,也有经营服饰、食品、土特产的小店。
汗哈利里市场以其古色古香的店面和齐全的商品吸引了外国游客的注意。在以阿拉伯人为主的人群中,不乏西方和东方游客。
Khan Khalili Market除了具有市场功能外,作为埃及独特的旅游资源,也被当地政府高度重视。
在恐怖活动频发的埃及,防范恐怖事件、保障外国游客人身安全成为当地警方的一项重要工作。走在市场上,不时会遇到手持对讲机的旅游警察。与你去过的其他景点不同,这里的警察素质和装备都更好。他们配备了警棍和短枪。还有很多便衣警察混在游客中间。
市场内的民居古色古香而且充满阿拉伯风情。仔细看看街市街两旁破败不堪的清真寺院和商铺。不经意间的华丽细节,让你注意到层层尘土背后的墙壁上有着珍贵的大理石花纹,高大的窗棂上依然保留着精美的雕刻。人们不禁感慨古开罗的繁荣与衰落、历史与沉浮。
偶尔在集市上看到的店铺门匾也颇具阿拉伯风情。
周五下午我来到了Khan Khalili Market。这一天是穆斯林祈祷的日子,也是埃及的公共假日。许多阿拉伯人在下午祈祷后来到市场,市场的街道非常拥挤。
我混在阿拉伯人群中,走进小巷。这里的空气中夹杂着刺鼻的香精气味,只听见阿拉伯语,一声声的喊叫声,音乐声,一条条的小巷,在我看来,这些小巷子都一模一样,随便去哪,却越来越迷茫,就像走进了迷宫。难免有一种恐惧的感觉。走了几条巷子,再也不敢“深入”,只能原路返回。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站播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bipp.com/a/43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