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创新的例子
随着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发布并落地实施,我国基础教育正在迎来一次影响深远的变革。作为“双减”首批试点的城市,北京市快速采取多项重要举措,先行先试,协同发力,各项工作正在坚定有序推进。各区教委、中小学校也结合本区、本校实际情况、教育资源等探索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教育“微创新”。
由京城教育圈、21世纪教育研究院联合推出的首届京城中小学“双减”教育创新案例评选活动自2022年1月正式启动以来,通过自荐、他荐、媒体推荐等多种征集方式,面向本市各区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教研部门、中小学校,以及媒体记者、教育专家等征集“双减”教育创新案例。
截至3月底,已收到200多所学校300余个“双减”教育创新案例。目前,经京城教育圈和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专家初评,80篇“双减”教育创新初选入围案例将参加展示和复评,结合网友投票和专家意见,主办方最终将评选出“首届京城中小学‘双减’教育创新案例”,并举办“双减”教育论坛。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双减’大变革 教育‘微创新’——回归 重塑 践行创新”,聚焦“双减”之下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创新实践,寻找优秀教育案例,分享典型经验。“京城教育圈”新媒体矩阵和圈友陆续推送初选入围的创新案例。
今天分享的是北京市第十一中学校长崔楚民的案例《三会机制 创新家校协同育人实践》。
北京市第十一中学积极履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主体责任,解决立德树人实践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特别是“双减”政策落地后,学校强化了家校联动,不断创新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三会”家校协同共育新机制,全面提升学校的家庭教育服务质量,有效促进了学生高质量的成长。
十一中“三会”家校协同育人机制主要包括:新班会、家庭会议、班级组导师例会德育育人机制,实现家校“三个协同”,即学校德育与家风传承相协同;学校常规教育与家庭养成教育相协同;学校思想教育与家庭美德教育相协同。并以社会实践为平台,形成家校社联动育人链条,开放德育实践课堂,构建协同课程,让家长参与班会、主题教育活动全过程。充分发挥活动育人在家校共育的重要作用,形成合力育人的良好局面,保障家校协同的有效性。
新型班会
学校定期召开新班会
“新”体现在班会课程化和系列化,构建整体班会育人主题和主线,不同学段确立班会育人目标、明确班会育人重点、建立班会育人思想逻辑。“新”还体现在班会参与主体广泛,包括班主任、班级组导师、家长代表等,打造更具教育时效性的教育场域,促进学生更加全面的成长。新班会体现了从班级管理向班级治理转变,从形式上,“新”也出现了线上线下混合式班会,受时空限制小,可以及时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
家庭会议
学生召开家庭会议
家庭会议是在班级组导师的指导下,全体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就家庭教育内容核问题进行交流探讨解决家庭教育问题。学校成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在制定家庭会议相应规则的基础上,指导家庭会议召开,让家庭成员学会尊重、懂得倾听,学会理解和换位思考,在围绕设定问题的研讨中,重塑家庭秩序,凝练良好家风,营造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和良好的亲子关系,提升家庭教育实效,指导家庭教育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班级组导师例会
班级组导师定期召开例会
班级组导师制度是全员育人实践的机制。学校成立以班主任为核心、班级任课教师为主体的班级组,成员即为班级组导师。导师采用家校联动的方式对学生思想、学业、心理、生涯等方面的辅导开展教育指导,为学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帮助。导师定期召开例会,形成沟通机制,研讨教育对策,凝聚集体智慧,制订教育指导方案。并联动家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打通立德树人实践的最后一公里。
学校形成“三会”协同育人的新机制,开创了家校协同育人的新格局,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学校基本形成三全育人格局,不断发展推进的班级组导师制度,进一步将“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构建起全员育人的新格局。
探索形成的“大思政”课程实践体系,既贯通学段、融通学科,又打通家校社、整合课内课外,实现了校内全过程和家校社协同全方位育人体系。学校推动家校教育形成合力,起到了1 1大于2的教育效果,有效解决立德树人实践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学校育人质量显著提升。同时,在家校协同育人实践中学校组织体系也形成新机制,将党支部建在年级这个育人第一线上,党支部吸纳家教协会党员家长委员进入年级党小组,参与学校治理。还取得了坚实的实践成果,一体化育人机制实践探索中推动成立了全国首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研究共同体,我校成为秘书长单位。
2021年12月25日家庭会议实践研究论坛
召开家庭会议实践研究论坛,系统总结出家庭会议的实施路径,作为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学校成立了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师为骨干的学生发展指导中心,专职负责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指导家庭教育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开发编撰系列家庭教育指导手册,有力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提升家庭教育实效。
作者|崔楚民(北京第十一中学党委书记、校长)
内容来源|北京市第十一中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站播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bipp.com/a/15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