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一个无人超市大概多少钱(开无人超市赚钱吗)
核心提示
■无人便利店没有营业员,只需要人工补货。一个人可以同时维护十家店,以北京市6000元/月的人员工资来算,一个无人便利店的月均人力成本只有600元。
■无人便利店通常需要18平方米至30平方米的物业。按照北京便利店物业每平方米日均10元至15元的租金计算,无人便利店每月租金在5400元至13500元之间。
■据测算,一间无人便利店日均销售1500元即可在北京大部分区域实现盈利。这意味着只要选址得当,无人便利店可以成为一个稳定的商业模式。
■以日本无人售货机的相关数据作为参考,日本无人售货机发展迅猛,平均每年增加30万台,迄今已有600多万台,年均销售额约合人民币3200亿元。
继欧尚、大润发之后,又一家零售企业杀入无人便利店领域。《第三只眼看零售》获悉,北京居然之家将于今年7月开出无人便利店EAT BOX。这家店位于北京东直门,将成为北京市首家无人便利店。
无人便利店在2017年集中爆发。一方面,不断迭代的物联网技术、人脸识别技术、以及移动支付技术,为无人便利店提供技术保障;另一方面,日趋高涨的人力成本、消费者对于购物便利性需求的提升以及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使得业界有了试水无人便利店的现实动机。
目前有三方势力试水无人便利店,大润发、欧尚与缤果盒子合作,属于传统零售企业;瑞典初创公司wheelys在上海投放试点店,是互联网企业的代表;推出EAT BOX的居然之家,则是自建运营系统,对标跨界经营。
无人便利店的盈利渠道大体上由营业收入、广告收益以及消费金融构成。它们的门店面积在30平方米左右,拥有200至500个sku,通常投放在社区、写字楼、停车场等区域。
技术无疑是无人便利店的当前卖点。在门店端,出、入口的人脸识别系统是抓取顾客数据,追溯商品丢失的重要环节。一个大约0.5平方米,单次可识别十多件商品的结算柜台,则成为便利店店员的替代者。运营者在每款商品上贴上识别码,即可维持无人便利店正常运营。根据人脸识别系统精准抓取的客群数据,经过后台系统处理后,使无人便利店实时监控商品动销情况,实施品类管理,提升供应链效率成为可能。
但是,依靠技术壁垒打造的准入门槛并不牢固,随着技术普及,无人便利店的竞争最终会还是体现在商品差异、门店规模等方面。根据不同的选址,将会有不同的商品结构。举例来说,投放在女性聚集区、球迷集中社区以及学校等区域的无人便利店将定位成主打美妆与卫生用品、酒水小吃、文教用品的品类专业店。
当前期试点门店铺设完成,不断反馈的运营数据会使无人便利店优化系统,完善防盗机制,为开放加盟、快速复制做好准备。一旦做出规模,这些分散在多个消费场景中的无人便利店,便会成为瓜分大卖场客群的“品类杀手”,进而发展为独立业态。
成本、技术、消费变革
推动无人便利店落地
华润万家Vango便利店于2015年6月6日开出的无人运营试点店,是国内无人便利店的先行者。由于技术限制,Vango无人店将防损寄托于道德约束。运营当天,Vango无人店共卖出1.67万元的商品,实收货款1.37万元,因偷盗造成的损耗率达18%,该试点随后不了了之。
如今,成本控制、技术革新、消费习惯转变使无人便利店落地成为可能。目前国内涉足无人便利店的三股势力分别是以大润发、欧尚为代表的传统零售企业,以居然之家为主的跨界经营者和瑞典wheelys代表的科技型初创公司。
其中缤果盒子已经在广东中山部分社区里运营了半年之久,由大润发提供供应链,缤果盒子出技术,双方从而达成合作。而wheelys公司的优势在于技术迭代快,但在零售运营端或不及其他二者。目前来看,EAT BOX是唯一自建运营系统的无人便利店品牌。
自建运营系统的难点在于,一是能否匹配项目需求,二是资金压力。“为了寻找合适的技术研发团队,我们曾寄希望于德国Euro shop设备展中的国外团队。但他们的技术虽然先进,却难以和国内对接。最终我们找到国内一家系统运营商,为EAT BOX提供分成模块的核心技术,再自建研发团队搭建整体运营系统。”安利英坦言。
“搭建成本非常高,但当门店开到一定规模,成本会被迅速摊薄。无人便利店的先发优势十分重要,一家店大约在10个月左右收回成本,只要提前半年,基本上占得领先。”
无人便利店多布局在北上广等一二线城市,这里的人流密集度足以满足一间便利店辐射2000人的最低标准,而无人便利店以中高端商品为主,北上广等地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5万元以上,使其客单价能够维持在30元左右。
保证营业额的同时,无人便利店还能大幅降低成本。从房租来看,无人便利店通常只需要18平方米至30平方米左右,首先降低了选址难度。按照北京便利店物业每日10元至15元的单位平方租金计算,无人便利店的房租在5400元至13500元之间,为其扩大毛利空间提供可能。
要知道,北京地区夫妻老婆店日均销售额在2000元左右,毛利率为20%至30%,计算之后可以看出,他们的月收益在10000元左右,相当于两人工资,实际上利润微薄。
安利英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微信搜索:第三只眼看零售),“由于人工成本与房租成本大幅降低,我们的日均销售额只要做到1500元以上,即可在北京大部分区域实现单店盈利。按照30元左右的客单价计算,这一目标不难达成。”
选择在2017年推出,安利英认为是支付方式改变和同业推动的影响。今年一季度,我国移动支付业务超过93.04亿笔,同比增长65.71%,进入“无现金社会”的可能性增大。也就是说,无人便利店教育消费者的过程提前完成。
其次,无人便利店客群大多为生活节奏快的都市人群,排斥非必要的人际交流已经不是个例,无人便利店即满足消费者零交流快速购物的需求。EAT BOX面对消费者推出的第一条宣传片,便以“这里无人值守,轻松做自己”作为宣传卖点。
另外,受到Amazon Go的影响,无人运营概念被迅速炒热,一些无人便利店经营者急于推出产品,占据先发优势,使得原本在优化系统的同业者不得不提前试水。
三大盈利点
营业收入、广告收益、消费金融
无人便利店的卖点在于,借助技术优势与商品差异对标精准客群,提升运营效率。在此基础上开发营业收入、广告收益、消费金融等多条盈利渠道,从而实现业绩增长。
由于EAT BOX中至多有300个sku,因而每家门店的主打品类、商品定价完全不同。举例来说,在北京某展会上设置的EAT BOX,饮用水占到了三分之一,定价比同类型便利店高出20%。但对比场馆内其他门店一瓶脉动售价10元的情况,EAT BOX标价6元,同样具备竞争力。
《第三只眼看零售》(微信搜索:第三只眼看零售)了解到,EAT BOX的选址灵活性极高。“EAT BOX可以出现在交通枢纽、大学图书馆甚至厕所门口等多个场景之中,配合不同的主打品类,搭建门店的成本也有所差别,例如使用不同价格的玻璃、结算系统等。”安利英说。
也就是说,EAT BOX的选址与选品紧密关联。例如计划放在北京苹果社区内的门店,由于该社区居民酷爱看球,因而以啤酒、包装卤制品等品类为主。但如果选址在爱奇艺办公大楼中,由于女性职员居多,EAT BOX则会上架美妆用品、卫生用品等品类,价格则介于大卖场和夫妻老婆店、日资便利店之间。
门店差异性使得无人便利店后台运营难度加大,据EAT BOX技术负责人透露,这需要技术手段和供应链协同完善。以补货为例,门店内的结算系统会将商品动销情况实时回传总部,总部则筹备划分出两条补货路径,其一固定补货,即一名运营人员负责10家门店,根据缺货情况每日完成补货。其二是随时补货,即安排一辆补货车,巡查一定区域内的无人便利店,根据车内装载的货物为门店机动补货。
一旦做出规模,无人便利店运营的精准度随之提高。以抓取顾客数据、精准匹配商品为例,一名40岁左右的高级白领在工作、生活等不同场景中的消费习惯差异较大,她在办公区便利店中倾向购买酸奶、进口包装水果等商品,在社区中则偏爱休闲食品、红酒等品类,有大量客群数据做支撑,EAT BOX即可在顾客画像的基础上开辟其他盈利渠道。
目前来看,无人便利店主要有营业收入与广告收益两大板块,未来将会加入消费金融,开放加盟等多种收益方式。其中广告收入是以无人便利店中设置的电子屏为基础,以一家门店内平均两块电子屏计算,一座城市中的门店网络即成为对标不同传播场景的分众传媒。
EAT BOX出、入口处的人脸识别系统
商品识别码
EAT BOX的结算柜台
解决防盗、密集度痛点
快速铺设无人便利店网络
“无人便利店面临的两大难点,首先是防盗、稳定性等问题,需要在后续操作中不断优化运营系统。其次是如何在半年内迅速铺开门店网络,与夫妻老婆店、日资便利店等业态形成竞争。”
安利英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微信搜索:第三只眼看零售),“当下没有技术可以做到即时防盗,即便在传统便利店中,经营者也不可能迅速离开门店去追回被盗商品。因此,EAT BOX的优势在于事后追溯。”
首先,出、入口处留下的人脸识别信息比实名验证、指纹识别约束力更强,进入2017年之后,部分银行出台新制度,同一账户连续转账15万元以上即需要比对身份证照片,进行人脸识别的,也是出于上述考虑。
无人便利店通常与支付宝、信用卡等支付系统挂钩,EAT BOX可根据丢视商品追溯到偷盗者个人信息,对其进行纳入黑名单、记入诚信档案等处置。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来说,为了客单价在30元左右的商品损失个人信誉,未免得不偿失。
其次,多数无人便利店用透明玻璃建造,实际上搭建了开放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起到约束作用。
随着防盗技术、信用体系逐渐完善,无人便利店即可大规模推广。安利英表示,“EAT BOX不排除针对夫妻老婆店经营者开放加盟。这样一来,既解决了我们快速入驻消费环境成熟区域的问题,也能为夫妻老婆店经营者解放人力。”
他们或可从运营者转换为无人便利店持有者,在总部运营系统的支持下缩短在店时间,解放人力。也可选择跳出收银、上货等程序,在不增加人工的情况下,为门店融入餐饮、现做饮品等服务,提升无人便利店的体验感。”
由此可见,减少人工操作、降低运营成本是无人便利店的操作手法,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运营效率,实现业绩增长。
《第三只眼看零售》认为,一个成熟的无人便利店系统,实质上由多家“品类杀手”店组成,由此抓取的消费数据即成为无人便利店增强客户粘性,谋求广告收益、跨界合作等外部增量的重要支持。【完】
第三只眼看零售遍访零售企业
提供行业资讯、精品培训、商务考察、品牌传播、项目对接等全方位服务
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第三只眼看零售
第一时间掌握新鲜、独家、原创的“真资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站播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bipp.com/a/14304.html